在战国时期的秦国,爵位不仅是身份的象征,更是权力的体现。白起作为秦国最杰出的将领之一,战功赫赫,却止步于16级的大良造;而嫪毐,一个毫无军功的宦官,却被封为20级的列侯。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不禁疑惑:为何一个戎马一生的人地位反而不及一个靠裙带关系上位的人?答案藏在秦国复杂的爵位制度和权力斗争之中。
要弄清白起和嫪毐的爵位差异,首先得了解秦国的爵位制度。商鞅变法后,秦国建立了著名的军功爵位制,设定了20等爵位,从低到高分别是:公士、上造、簪袅、不更、大夫、官大夫、公大夫、公乘、五大夫、左庶长、右庶长、左更、中更、右更、少上造、大上造(大良造)、驷车庶长、大庶长、关内侯、彻侯(列侯)。这个制度的核心是通过战争中的军功来换取爵位,目的是激励将士为国效力。
军功爵位制的规则很严格。普通士兵以斩首数为标准,每斩获一名敌方甲士,就能提升一级爵位。而将领的考核则更复杂,不仅看战争的胜负,还要综合考虑斩敌数与己方损失的对比。只有在胜利且斩敌数远超己方伤亡时,将领才能因功升爵。这种制度看似公平,却并非秦国封爵的唯一途径。
展开剩余80%除了军功爵位制,秦国还有其他封爵方式,比如谋功赐爵(因谋略受封)、事功赐爵(因治理功绩受封)、皇亲赐爵(因皇室关系受封)和外戚赐爵(因姻亲关系受封)。这些途径给了君主和权臣更大的操作空间,也让爵位分配变得更加复杂。
白起是秦国历史上最耀眼的将星之一,他的战绩足以载入史册。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,他以10级左庶长的身份,率领秦军全歼24万韩魏联军,俘虏魏将公孙喜,攻下5座城池。这场胜利让他连升6级,成为16级的大良造。大良造是军功爵位制中的高位,仅次于17级的驷车庶长和18级的大庶长。
白起的辉煌并未止步于此。公元前278年,他率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,迫使楚国迁都,大幅削弱了楚国的国力。这次胜利让秦国夺取了江汉平原的战略要地,为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。凭借这些功绩,白起被封为武安君,一个象征“武功赫赫、安抚百姓”的特殊封号,标志着他跻身贵族阶层。
然而,尽管白起战功卓著,他的爵位却始终停留在16级的大良造,没有升到更高的关内侯或列侯。为什么会这样?原因在于军功爵位制的局限性。16级大良造已是军功爵位制的高点,17级以上的爵位通常与政治权力挂钩,更多地授予参与国政的重臣或皇亲国戚。白起虽然是战场上的天才,却专注于军事,未涉足朝堂政治,因此他的爵位无法再往上走。武安君的封号虽是荣誉,却并未改变他的爵位等级。
白起的遭遇让人感慨:一个为国家出生入死的人,竟受限于制度的天花板。他的才能被认可,却也仅止于战场上的褒奖,而非朝堂上的权势。
与白起的戎马生涯相比,嫪毐的崛起显得荒诞而讽刺。嫪毐原本只是一个市井之人,因与秦始皇的母亲赵姬的私情而一步登天。赵姬是秦始皇的生母,在秦始皇尚未亲政时,她与相国吕不韦共同掌管朝政。吕不韦为摆脱与赵姬的暧昧关系,将嫪毐引荐给她。嫪毐凭借出色的“个人魅力”,迅速赢得赵姬的宠爱,甚至与她生下两个私生子。
在赵姬和吕不韦的支持下,嫪毐被封为长信侯,直接获授20级列侯的爵位。他不仅得到了最高爵位,还被赐予山阳之地及河西、太原郡,享受奢华的生活,宫室、车马、苑囿无不极尽奢靡。嫪毐的权力一度膨胀到干预后宫事务,甚至在朝中形成一股势力。
嫪毐的封爵完全没有军功支撑,也没有任何治国功绩,完全是靠裙带关系上位。这在当时引发了不少争议,但却并非毫无依据。秦国的爵位制度中,亲封爵位是一种合法途径,尤其是对皇亲国戚或受宠之人。赵姬作为监国太后,有权封赏亲信,而吕不韦出于政治考量,也支持这一决定。在秦始皇尚未掌权的时期,赵姬和吕不韦的意志几乎无人能抗衡。
嫪毐的故事让人唏嘘:一个毫无建树的人,仅凭私情就登上权力巅峰。他的存在仿佛是对军功爵位制的一种嘲讽,也暴露了秦国政治中的阴暗面。
白起和嫪毐的爵位差距,归根结底是秦国爵位制度与权力斗争的双重结果。军功爵位制为秦国的军事扩张提供了动力,但它并非通往最高爵位的唯一道路。亲封爵位等其他途径,让君主和权臣拥有了更大的灵活性,也为政治博弈留下了空间。
白起受限于军功爵位制的设计。他的才能集中在军事领域,未涉足国政,因此止步于16级大良造。武安君的封号虽是对他功绩的肯定,却无法突破制度的上限。他的命运让人感到一丝无奈:为国征战一生,却未能触及权力的顶峰。
嫪毐则完全是权力的产物。他通过赵姬和吕不韦的支持,绕过了军功的要求,直接被封为20级列侯。这种亲封爵位反映了秦国政治中人情与关系的重量。嫪毐虽无功绩,却因站对了队伍而获高位,这种现象在封建社会并不罕见。
此外,君主的好恶也在爵位分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比如,范雎因提出“远交近攻”策略并帮助秦昭襄王清除“四贵”,被封为应侯,成为列侯。他的谋略让君主更青睐,而白起的军事才能虽强,却未能在政治上赢得同等的认可。这种差异体现了秦王对不同人才的偏好,也折射出政治考量的复杂性。
白起最终因与范雎的矛盾和秦昭襄王的猜忌,被赐死于杜邮。他的死令人叹息,一个为国尽忠的将领,却落得如此下场。嫪毐则在秦始皇亲政后,因发动叛乱被车裂而亡。他的结局虽是咎由自取,却也让人感慨权力的无常。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,恰似一面镜子,照出了秦国政治的残酷与复杂。
站在2025年的今天,回看这段历史,不由得让人深思:在那个时代,功绩与权力究竟孰轻孰重?白起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,是国家的强盛,却不是个人的荣耀;嫪毐靠着私情和权谋登顶,最终却自取灭亡。
发布于:云南省亿策略配资-配资软件app-今日配资-配资网哪个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