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少林寺管理处7月29日的公告,自释永信被带走调查后,少林寺已正式请印乐法师接任住持一职。公开资料显示,印乐法师此前曾担任白马寺方丈。然而,就在他上任的第一天,网友便挖掘出印乐法师的相关资料,发现他与众多女施主和女明星合影留念。尽管如此,大家普遍认为,印乐法师的形象与释永信截然不同。与释永信的严肃形象相比,印乐法师看起来温和亲切,给人一种十分亲近的感觉,这种形象受到了网友们的广泛称赞,有人认为,这才是佛教圣地应有的模样。
但其实,印乐法师之所以被如此推崇,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亲和力,更多的是他的人格魅力和内在修为。刚接任少林寺的头几天,一段他早年在白马寺接受采访的视频悄然流传到社交平台。在视频中,他站在寺院的银杏树下,指着远处的牌子说:“曾听到游客说,‘如果中国有更多像白马寺这样的寺庙就好了’,听了这话,我既感到惭愧,也有些踏实。惭愧的是我们做得还不够,踏实的是,觉得这条路走得没有错。”
展开剩余86%这番话反映了印乐法师在白马寺长达十余年的治寺理念:除去必要的基础设施维护费用外,寺院内绝不设任何隐性消费。香客想请香,可以免费自取;想求签问卜,义工师傅会耐心解答,但分文不取;即使是寺内流通处的经书和佛教用品,也都按成本定价。
曾在白马寺做过义工的年轻人回忆,印乐法师常说:“佛门是渡人的地方,不是做生意的码头。如果门槛设得太高,缘分就断了。”有一年夏天,洛阳遭遇特大暴雨,白马寺的部分殿堂漏水,几棵百年古树被狂风连根拔起。当地电视台的画面显示,印乐法师穿着雨衣,和僧人、义工一起清理积水,裤脚沾满了泥浆。尽管有居士劝他休息,他却摇摇头说:“佛菩萨看着呢,出家人的手,本该沾点泥土。”
这种“亲力亲为”的精神,来源于他对“农禅并重”理念的坚守。白马寺后院有一片井然有序的菜园,四季蔬菜轮换生长。每天清晨功课结束后,印乐法师都会亲自下园劳作一个小时。他曾说:“种菜和修行是一回事,播下什么种子,就得收获什么果,绝不马虎。”有香客见过他蹲在地里摘黄瓜,遇到小孩好奇地望着,便笑着递给他们一根,眼神干净、清澈,犹如雨后天晴。
印乐法师的出家之路,背后藏着一个关于“寻找”的故事。1966年,他出生于河南洛阳的一个普通农家,父母是虔诚的佛教徒。小时候,他常跟母亲去寺院上香,和其他孩子不同,他总是静静地看着佛像前的油灯,心中充满一种无法言喻的安宁。
20岁那年,父亲去世,家庭失去了支柱。为了生计,他在砖窑厂搬砖,晚上躺在破旧的工棚里,望着星空,心中常常思索:人生到底追求的是什么?有一天,他在旧书摊买到一本《金刚经》,读到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时,似乎突然有所触动。没多久,他便悄悄地离开家,带着几件换洗衣物,走进了嵩山的一座小庙。
多年后,印乐法师在一次访谈中回忆道:“出家并非一瞬间的顿悟,而是渐渐发现,俗世的喧嚣无法带来内心的安宁。”他说,刚出家时也曾动摇过,看到师兄们的破旧僧袍、清苦的生活,他曾觉得日子太艰苦。直到一次,跟随师父化缘时,遇到了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奶奶,她将家中仅有的半袋米交给他,并说:“师父,我看不见佛,但我知道你们是好人。”那一刻,他恍然大悟:修行不仅仅是逃避尘世,而是肩负责任。
在佛学院的学习中,印乐法师最钟爱《百丈清规》中的一句话:“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。”这一理念深深影响了他,后来他将这句话刻在了白马寺禅堂的墙上。有弟子曾问他:“师父,这么较真,真有必要吗?”他回答:“时代会变,但人心不会。如果出家人连自己都养不活,还能谈什么普度众生?”
印乐法师的佛教理解,一直是脚踏实地的。他常说:“佛不在经书里,不在供桌上,而是在每一滴汗水里,在每一个对信众真诚的微笑里。你对别人好,别人便能感受到佛的慈悲;你如果敷衍他人,别人也会因此对佛失望。”
释永信被调查一事引发了广泛关注,许多人在网上表示失望,甚至有网友表示:“以后再也不信佛了。”印乐法师早已预见到这种情绪,几年前他便在一次佛学讲座中提到:“佛是标杆,人是行者。标杆不会倒,但行者可能迷失方向。”
一位记者曾透露,他曾就释永信私生子一事,向一位少林寺僧人询问,僧人平静地双手合十,默念: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”这句话中,隐藏着佛教的智慧,也点出人性的脆弱。修行不够的人,容易受到名利的诱惑,误入歧途。
印乐法师曾在一次讲座中说过:“佛是标杆,人是行者。标杆不会倒,但行者可能走岔路。”他始终坚信,修行的道路并非一条简单的捷径,而是一个持久的磨砺过程。
如今,少林寺面临着一个新的时代,印乐法师接任住持一职后,并没有提出过于宏大的计划,而是简单明了地说:“把门票降下来,把规矩立起来,把心沉下来。”这三句话,实际上道出了中国寺庙应有的姿态。
近年来,很多寺庙的商业化现象日益严重,门票价格飙升,香火捐赠被过度渲染,甚至一些寺庙开始将“开光”当成赚钱手段。这些行为不仅让寺庙的神圣性受到质疑,也让信众逐渐疏远。
然而,老百姓对寺庙的期望其实很简单:进门不花冤枉钱,拜佛不看脸色,遇到困惑时,能有人耐心开导。白马寺就做到了这一点,尽管没有华丽的商业街区,没有招摇的宣传手段,但凭借低廉的门票、免费的香火和师父们真诚的笑容,它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“净土”。
印乐法师曾说道:“寺庙就像一口井,水是否清澈,老百姓尝过就知道。如果井水被污染,再怎么喊‘甜’也没有用。”白马寺的这一做法,正是许多人所期盼的。
少林寺也许不需要太过宏伟的建筑,也不需要令人惊艳的理论,只需要守住本分,坚持佛教的本义。
当印乐法师接任少林寺住持后,信众和游客们更期待看到的,是一座有底线的寺庙,而不是单纯为了商业利益而扭曲的佛教圣地。希望在印乐法师的引领下,少林寺能够再次找回那份清净和安宁,为所有人带来心灵的慰藉。
发布于:山东省亿策略配资-配资软件app-今日配资-配资网哪个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