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世平 / 文
赵世平书法作品
本网讯:谈起苏东坡,总有说不完的话题,人们总能在他身上找到自己喜欢的地方。他是一位能上能下的朝廷命官,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化巨星,是一位被法国《世界报》评为“世界千年英雄”的唯一中国人。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卓越贡献,无不令人景仰。多少人被他的诗词文书所倾倒,多少人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,多少人被他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态度所感动。时至今日,他仍拥有无数粉丝,可以说,他的影响力超越了时空,超越了地域,超越了阶层。然而,又有多少人知道东坡先生的身心归处?以及他生命的最后一年的所思所想?据了解,目前在众多关于苏东坡的书籍中,能准确回答者寥寥。或许本文能给出答案。
北宋元符三年(1100),朝廷大赦,东坡北归,归向何处?这是每一位喜欢东坡先生的人都会关注的问题。东坡先生一生漂泊,正如他自己所说“身如不系之舟”。他一生走了十多个州县,或委任做官,或贬谪居住,皆是朝廷调遣,身不由己。他无论走到哪里,都能随遇而安,深信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。当朝廷允许他自己选择居住时,他选择了常州。
展开剩余87%元符三年(1100)正月,25岁的哲宗去世,其弟徽宗即位。不久,朝廷大赦,允许东坡自由居住。六月,东坡离开儋州北归,一路上有好多朋友邀请他居住,但他仍然要回常州。他在给好友钱世雄的信中写道:“此行即往常州居住,不知郡中有屋可僦可典买者否”?委托钱世雄在常州城内为自己找房子住。后来弟弟苏辙(子由)来信邀他去颖昌(今河南许昌)同住。当弟弟劝他归颍昌居住时,曾一度犹豫。此时,在东坡看来,常州是他喜欢的地方,风光优美,鱼米之乡,有现成田产,有亲友旧交,也生活过。颖昌是弟弟苏辙居住地,兄弟俩感情深厚,之前也曾有约结邻而居。东坡想,到底是归常州还是颖昌呢?不知如何是好,拿不定主意。他给朋友的信中说:“渡岭过赣归阳羡或颖昌”,表明东坡有些犹豫。
几番犹豫,东坡还是将目光落定常州。他给钱世雄的信中说:“某已到虔州(今江西赣州),二月十间方离此,此行决往常州居住。”“若遂此事,与公杖履往来,乐此余年,践《哀词》中始愿也。”
《哀词》是1074年苏轼应钱世雄的约请,为其父亲写的《钱君倚哀词》:“大江之南兮,震泽之北。吾行四方而无归兮,逝将此焉止息。岂其土之不足食兮,将其人之难偶。非有食无人之病兮,吾何适而不可。独徘徊而不去兮,眷此邦之多君子......”意思是,常州在长江以南太湖以北,我行走四方还无归宿,誓把这里当作自己安息的处所。难道别的地方不足以供我生活吗?只是觉得那些地方没遇到知己,如果不是觉得我有特别重视有懂我的朋友这怪毛病,我哪儿不可安顿呢?唯独在这里徘徊不愿离开,就是眷恋这地方君子多啊......由此可见,苏轼喜欢常州,喜欢常州人,当时就萌生了在常州归老定居的愿望。
东坡此时与世雄提起《哀词》中始愿,更表明他对常州情意深厚和回归常州的迫切心情。钱世雄千方百计为东坡觅房子,帮助东坡实现愿望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钱世雄终于在常州顾塘桥畔找到了合适的孙家宅。写信告诉东坡“已借到宅子”。然而,苏东坡经不住弟弟的苦劝,并停留仪真,令儿子苏迈去宜兴处理田产。他回信给钱世雄:“居常之计,本已定矣。为子由书来,苦劝归许,以此胸中殊未定。当俟面议决之。”邀请世雄到金山寺见面时再作决定。
建中靖国元年(1101)五月,苏东坡与钱世雄、表弟程之元在润州金山寺会面。东坡听表弟介绍了京城朝廷政局,在得知向太后去世,悲痛万分。他知道,朝廷再也没有人能够了解他,理解他了。向钱世雄了解居常安排的情况,常州这边一切安排妥当。再加上宜兴的田地短时间内又处理不掉。三人面商后,东坡权衡再三,决定到常州居住。他在给弟弟苏辙的信中说:“颇闻北方事,有决不可往颖昌近地居者。今已决计居常州,借得一孙家宅,极佳.....且此休息。”“恨不得老境兄弟相聚,此天也,吾其如天何?.....”给章援的回信说:“今且速归毗陵,聊自息,此我里......”
可见,常州是东坡北归的终点。这是东坡反复权衡利弊,慎重考虑作出的决定,而且很坚定。在他看来:一方面,定居常州是“前缘”是“天意”;另一方面,与兄弟不能相聚也是“天意”,我能把天怎么样?只能是“顺天应人”啊!当时东坡先生考虑的应该有三个因素:一是政治因素。向太后去世,朝廷风向对他不利。许昌紧邻京都,自己恐怕再惹飞来横祸。二是经济因素。弟苏辙经济也比较紧张,自己家有大小30多口人,怕再增加弟弟的负担。而常州有田地,生活没问题,钱世雄又借得一处孙氏宅住,不要花钱。重要的是人文因素。常州崇文重教,常州人有君子风范,亲朋好友多,值得信赖。
六月十五日,东坡沿运河回归常州家园。东坡回家了,他万劫归来的消息引起了轰动,家乡千万百姓展开双臂,在沿河两岸欢迎飘泊归来的海外游子,都想目睹东坡的仙骨神貌。东坡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土地,他很激动,体力较佳,已然能在船里坐起,头戴小帽,身着长袍,在炎热的夏天,两臂外露,走出船仓道:“莫看煞轼否,莫看煞轼否。”
苏东坡到常州入住顾塘桥孙家宅。刚安顿好,他便向徽宗皇帝辞官退休,呈《乞致仕状》“今已至常州,百病横生,....欲望朝廷哀怜,特许臣守本官致仕。”“所以崎岖万里,奔常州,以尽余年......五月至真州(江苏仪征),瘴毒大作,乘船至润州,昏不知人者累日。”有许多坡迷都关心东坡先生患的是什么病,他在给皇上写的退休申请中讲得清楚,虽百病横生,但主要是“瘴毒大作”。瘴毒是指南疆山林中因湿热蒸郁能使人致病、致死的有毒气体。
苏东坡回常州后,即将他在海外完成的《易传》《书传》《论语说》三本著作的书稿,全部交付给钱世雄。并嘱咐暂不示人,30年后会有人知道它的价值。宋宣和年间(1119年—1125年)苏氏《易传》出版,书名是《毗陵易传》,作者是“毗陵先生”。
七月十八日,东坡先生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说:“吾生不恶,死必不坠,慎无哭泣以怛化。”意思是说,我平生没做恶事,死后不会下地狱,你们不要哭泣,人之死是自然变化,不要惊动他。七月二十八日(公元1101年8月24日),东坡呼吸越来越弱,此时,除家人外,钱世雄、维琳长老也守在他的身边。眼见东坡气息将离,维琳凑耳大呼:“端明宜勿忘西方!”东坡呢喃回应:“西方不无,但个里着力不得。”世雄补上一句:“固先生平时屡践,至此更须着力。”东坡淡淡一笑:“着力即差。”长子苏迈连问后事,东坡始终未回话,平静离世,享年66岁。
苏东坡北归的始愿是常州,目标是常州,犹豫后权衡再三,最终还是选择定居常州,并在此退休终老,把自己的最后一刻献给了常州,实现了他“缘在东南”的夙愿。“着力即差”,这四字真言,凝结了他对中华文化的深刻领悟,告诫后人:执着是错的。意思是凡事不要刻意执着,要随缘不变,顺其自然。这是苏东坡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,也是给后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。
人生,不过是从生到死的过程,这包括生命和生活,而生命的价值在于使命。东坡如诗一般的人生,是圆满的。尽管他的生活起落跌宕,可他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感一直是他生活的动力。我想,随着人生的经历丰富,认知的积累提升,其思也缜,其言也真。他在自己画像上题诗:“心似已灰之木,身如不系之舟。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、惠州、儋州”。他以一首禅诗,总结一生的得失,无怨无悔。年逾花甲的他,经历一年多的艰苦跋涉,回到了他魂牵梦绕的常州,回归平常,归于安定。他的血脉亦在常州这片土地上延续……
在常州老城区,白云尖处的藤花旧馆是当年的孙家宅,就是东坡先生北归常州后居住的地方。而今,这里成为常州市苏东坡纪念馆。馆内碑廊上的紫藤花如梦幻般地绽放着,为今天的常州增添了一抹清雅烂漫的色彩。每朵花仿佛都在讲述着东坡先生在这里生活的故事。守着孙家宅,站在古井边,望着楠木房,恍见先生归。
斯人已逝,风范永存。东坡对常州的那赞美和认可,他那种豁达的人生态度,他那爱国、爱民、爱生活,敢说、敢为、敢担当的精神,永远激励着人们,增强着人们文化自信,并化作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巨大力量。
(本文作者系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会长)
发布于:江苏省亿策略配资-配资软件app-今日配资-配资网哪个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