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实话,这几天看“西贝事件”,我真是越看越觉得耐人寻味。第五天了,新华社一句“讨论预制菜时,我们在关心什么”,把整个事件的调子给敲定了。结果呢?贾老板还在那儿纠结和罗永浩的恩怨,生意掉得“唰唰”的。说白了,他这一回真是吃了墨水的亏,亏在人心上。
有人可能还没意识到,西贝这场风波对生意打击有多狠。咱直接上数据:
9 月 10 日、11 日,西贝全国门店营业额每天都少了 100 万;
到了 12 日,损失拉到200~300 万;
北京六里桥旗舰店,午餐等位桌数从 140 桌直接掉到 37 桌,堪称“腰斩再腰斩”。
这不是空话,是西贝自己说的。别忘了,他们全国近四百家门店,员工两万多人。每天掉这么多流水,对现金流压力大得很。别说企业,就是小老百姓,谁家能一天少个一二百万还笑得出来?
所以我觉得,西贝现在最该想的,不是跟罗永浩“掰扯”谁对谁错,而是怎么把顾客拉回来。因为顾客的钱包才是硬道理。到这里,你就能看出来,数字本身已经给贾老板判了第一道“民意的刑”。
可问题来了:到底是啥让顾客跑了?是预制菜本身吗?还是别的?这就要说到第二个层面了。
咱不能光看表面争吵,关键要看谁把话说到了点子上。罗永浩最早质疑西贝“几乎全是预制菜”,听着像个人恩怨。可仔细看他后来的说法,他早早把话题从“吃饭体验”抬到“消费者知情权”。
他怎么说的?——希望国家立法,强制餐厅标注是否用预制菜。是不是听着很正?这招聪明啊,他把自己的位置定在了“消费者代言人”。
然后新华社一句“不怕你预制,怕你不告诉我”,直接把罗永浩的逻辑盖了官方印章。到这一步,舆论天平彻底倾斜。
所以说,贾老板要是还死盯着罗永浩“黑我”,那就真是拎不清局势了。大家现在关心的,不是你家有没有用预制菜,而是你敢不敢亮出来让人知道。
但这还只是“话语权”的层面,更深的伤害是“信任”。
你说餐饮这行,最重要的是啥?味道?环境?都重要,但在今天,最贵的东西叫“信任”。
你说没预制,结果网友拍到后厨拆袋、微波炉加热、蒸笼里馒头不是现蒸。就算这些不等于“预制菜”,但顾客心里立刻打了折扣。咱老百姓买饭吃,有个朴素逻辑:我花 200 块吃个家常菜,至少得觉得是师傅现炒现蒸的吧?结果现在感觉像是“买袋装食品再加热”。
信任这东西,一旦塌了,比任何价格贵几百倍。西贝这次的问题不在于用了多少预制,而在于“话说得太满”,结果被现实啪啪打脸。人心散了,钱自然也就散了。
这里就能顺着看下去:企业为啥会掉进这种坑?
我看西贝的公关打法,明显是“应激式”的:
开放后厨给媒体看;
发布“罗永浩菜单”;
接受采访一口咬定“零预制”;
发公开信说要硬刚。
问题是,这些操作都没戳中消费者的心结。消费者要的不是你表演给媒体看,而是你实实在在在菜单上写清楚:哪道菜有预制成分,哪道是现炒的。
公关不是证明你没错,而是让人相信你有诚意。可惜西贝这一点完全跑偏。硬刚也好,甩锅也罢,最后全变成了“情绪化对抗”。
偏偏新华社定调又强调“态度比对错更重要”,这相当于当场点名:你态度错了。
到这一步,其实就不只是西贝一家企业的问题了,而是整个行业的潜规则被掀开。
预制菜不是西贝一家在用。大大小小连锁品牌、甚至快餐小店,谁没点“标准化”手段?问题是,以前大家都默契不说。顾客心里大概知道,但没戳破,生意照样做。
这次西贝被推到风口浪尖,等于整个行业的盖子被掀开了。新华社一句话,其实就是对所有同行的警告:以后你们要么明示,要么等着挨骂。
换句话说,这不只是西贝的危机,更是整个餐饮业的转折点。因为透明化的门槛已经立起来了,谁再不适应,就等着出局吧。
说句公道话,我不反对预制菜。大规模餐饮要保持出品稳定,预制是个技术手段,没啥丢人的。关键是,你得明说。
消费者有权选择:有人觉得无所谓,图便宜图快就行;有人在乎,那我愿意掏更多钱吃现炒现做。关键是,你不能替消费者做决定。
所以我赞成:国家必须立法规,强制标注。否则企业永远倾向于模糊地带,既想用预制省成本,又不想吓跑顾客。长远看,这只会伤害整个行业的信誉。
西贝的这次摔跟头,等于给餐饮业敲了个警钟:透明才是未来的必答题。
所以啊,这一回,贾老板真的吃了墨水的亏,不是亏在“有没有预制”,而是亏在没看懂人心和时代。
预制菜会不会成为未来趋势?我觉得一定会。可问题是:透明和信任,能不能跟上这股趋势?
我想问问你们,如果以后去餐厅,菜单上每道菜都写明:这道是预制半成品,那道是现炒,你会因为预制就不点吗?还是会因为价格合适、味道过得去,照样买单?
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选择,咱们接着聊。#优质图文扶持计划#
亿策略配资-配资软件app-今日配资-配资网哪个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